周婉京:我想要寫一個理想中的愛情故事
《玉樓春》這篇短篇小說的創(chuàng)作初衷,如果談起來,其實跟我以往去寫的那種文化邊緣人的故事很不一樣,我這次聚焦于本土,用的是從民國以來的一種京味語言。這是語言上的一點點變化,也是我最近在寫長篇小說一直在探索的。我作為一個北京人,怎么能夠更跟北京這個城市接上氣,這個氣其實對我來講,會有一個挺大的變化和影響。
從故事上來講,這也是我平時不太會接觸的一類故事,可能是我藏在心底更深的一個故事,因為我這一代人,也就是出生在北京的“90后”小孩,其實很多從小都是家里姥爺姥姥帶大的,我們真的是屬于隔代親,因為父母很忙很忙,家里只有姥爺姥姥能跟我們說說話,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人做事。我身邊圍繞著的都是這樣的老教授、老干部,所以我從小就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許多東西。我也挺想寫一個關于老年人,尤其是老教授的愛情故事,一方面是跟我們的社會老齡化或者說全球老齡化的趨勢有關系,同時我也在想,老年人的愛情,如果已經(jīng)愛了一輩子,但又沒辦法說出口,那怎么辦?所以我也想讓他們有一種終于可以講出來、終于可以面對面去傾訴的這么一個方式,所以我就寫了這樣一篇小說。
在這個故事的最后,得病的范老師有一個秘密,他的秘密就是他的暗戀,他有一句話:你說人家那么好、好了一輩子的人,咱們憑什么去追求她?我感覺我身邊的很多老年人,他們把自己的秘密藏得越來越深,又不能說出口,我希望有這么一個故事,如果他們看到了,可以啟發(fā)他們?nèi)ジ约簮哿艘惠呑拥植桓艺f出口的人去表白也好,或者是傾訴也好,讓自己不要有遺憾,也讓這個愛情有一個結(jié)尾。這就是我對于他們的一個小小的祝福,也是對于文學的一個期望,就跟《霍亂時期的愛情》其實有一點點像,我就是想要寫一個理想中的愛情故事,而這理想中的愛情,也能回應、對應我身邊的我愛著的這些理想主義者的生活。